芳菲四月,恰逢第十三个“国际中文日”将至,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面向留学生组织开展“我与中文的故事”征文活动,发掘留学生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表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真情和热爱,献礼“国际中文日”。
塔里克(也门):小时候,爸爸经常跟我说,我未来的路是光明的,但路需要自己去走。那时我便梦想着独自去一个从电视上了解到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到那里去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成为父母的骄傲。高中毕业后,我就毫不犹豫地来到了中国。
当时人们都说汉语不好学,阿拉伯人学汉语更是难上加难。但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之下,我的中文得到了很大进步,还喜欢上了中国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小品。它是一种关于“说”和“演”的艺术,也是“笑”的艺术。它语言生动、幽默、诙谐、精练、适度夸张且富有感染力;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情节简单,却内含哲理。
在天津师范大学每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我都会上台表演小品,每当听到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看到老师们在台下向我竖起大拇指,内心非常喜悦。我想我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中文,喜欢上了中国文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要向更多的没有来过中国的人去讲述中国故事,让他们了解美妙的中文、璀璨的文化、蓬勃发展的社会、充满魅力的中国,了解真正的中国美!
郑佩佩(印度尼西亚):我一直对悠久的中华文化充满好奇和热爱,梦想有一天能够游遍中国,而孔子学院为我开启了这扇门。小时候看中国电影时,我常问爷爷,电影里的他们,说的是外星语吗,为什么我听不懂?爷爷对我说,他们说的是中文,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叫中国,而中文就是那里的语言。自从那以后,我就对中文感到好奇,心想要是我也会说那该有多好!现在想来,学中文的种子就是那个时候埋下的吧!
2014年,我来到天津师范大学,就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土地,也对中文情有独钟。那时,我意识到中文并不是我生活中的“过客”,而是我的“伙伴”。留学期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8参加吉林·国际汉语读书朗读大赛,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从海选过关斩将到决赛,获得了三个奖项——留学生组一等奖、读书大使和最佳人气奖,同年我还获得了“2018年度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
从那开始我下定决心,将来要当一名中文教师,让更多的国际朋友认识中国,让中文成为他们飞向梦想之地的翅膀。今天,我已经是一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我依然为梦想努力着。
李诗涵(柬埔寨):我和中文的故事应该是从2013年说起。记得有一天为了去看朋友参加的中文演讲比赛。当时,她穿着特别漂亮的红色旗袍上台演讲,虽然除了“大家好”其他的我都听不懂,但是还是津津有味地听着,我被她们美妙的声音和旗袍的魅力所吸引。心里想着“怎么有这么好听的语言和这么漂亮的裙子”,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像他们一样说出一口流利的中文该有多好,这样也有机会穿上如此漂亮的裙子了。从那天起,我下定决心学习好中文。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我来到天津师范大学,在这里开始了我的梦想,这也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舒适的学习环境,热情的中外同学,排除万难为我们争取各种提高自身能力机会的领导和老师们,他们的关怀让我感到温暖备至。
记忆深刻的是,去年的秋天,我受到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代表在华留学生去参访宁夏回族自治区,这让我对中国都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中国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动,在将来我不仅要把汉语教授给柬埔寨的学生,还要把我学习到的、了解到的、感受到的中国分享给他们,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孔爱凯(肯尼亚):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我与中文的故事是在2015年开始的。有一天,我和爸爸正前往内罗毕大学看望我的叔叔,走在内罗毕大街上看到了一辆公交车上面“画”着汉字。那天,正好我叔叔跟爸爸说,“爱凯和他姐姐不是已经高中毕业了嘛,内罗毕大学开了中文培训课,他们等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来之前,正好可以来学一学汉语。”在爸爸还没问我俩想不想学,我就跟他说:“我要学!”
来中国之后,我交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也体会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天津师范大学也成为了我的第二个家。众所周知,天津是曲艺之乡,在天津的这六年里,我对天津的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相声和京东大鼓。这两种艺术不仅提高了我的中文水平,还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代人的思想方式。比如,通过学习单口相声大王刘宝瑞老师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我就收益颇丰。
我希望,我可以用在中国六年的所学所悟更好地传播中文和中国文化。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去浇灌我心中梦想的种子,它一定会茁壮成长,未来的我也会成为一棵参天大树,给更多的人带去绿荫和希望。
中文传递中外友谊,中文共筑美好未来。通过开展本次征文比赛,展示了各国留学生中文风采,记录了一个个不平凡的中文故事,传播了中国声音,分享了中国情谊。在活动中留学生进一步提高中文水平,加深对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了解,增进留学生知华、友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