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概况
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悉心指导、大力支持下,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得到快速高质量发展。2009年,获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评全国首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13年,顺利通过教指委组织的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验收工作;2015年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专项评估;2017年,在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调研》中顺利入选创新案例。
(二)学位授权点主要培养方向、特色与优势
1.培养方向
该专业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中文教育知识技能、精良的文化传承传播能力,适应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和国际需求,胜任国际岗位国际中文教育工作的高层次、国际型、复合型、专业化、应用型人才。
(1)热爱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道德素质,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
(2)熟练掌握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3)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传播技巧,熟练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4)符合国际岗位的要求,具有良好的驾驭、管理和外事综合协调能力。
2.定位特色
(1)坚持“四为”方针,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密切衔接。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质本土师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需求。
(2)突出实践性教学原则,体现专业学位应用性人才特质:品德正、素养高、视野广、功底厚、能力强、上手快。
(3)跟踪国际中文教育岗位需求,建设海内外高质量实践基地,国内外业界精英行业高手进课堂,实践贯穿培养全程,满足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对高层次应用型急需人才的需求。
3.优势
(1)考录比高,生源结构优化。国内学生4.4:1;国际学生6.2:1。国外学生占33%,89%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紧扣人才培养需求,提升资源建设能力。承接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教材编写项目,出版首套西班牙本土教材并得到广泛应用。主持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全国汉教专业类别发展报告》、汉教专博领域论证和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全国教指委会议上报告。建设150万字教学资源和案例数据库。
(3)建立高质量实践基地,创建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在11个国家建立20个高质量海外实习基地,与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曼松德皇家师范大学合作,首创“2+1”汉硕捆绑教师资格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4)建立全程实践质量把控体系,确保实践环节质量监管。建立中外学生“一盯一”捆绑实训伙伴制度。制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实习手册》,配备中外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实习教学案例。建立多角度师生反馈评价体系,实施实习质量综合评定,严控实习实践质量。
(三)本年度立德树人和学位点建设主要成效
1.健全师德建设长效工作机制
编制印发《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师师德手册》,建立师德研判机制、“师德承诺制”,实行新入职教师师德师风预审鉴定、新教师“入职宣誓制”,开展书记、院长师德授课,大力推进《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国交学院师德师风“十要十不准”规定》深化落实。
2.构建师德建设工作培养体系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将师德教育摆在首位,搭建“理论学习、榜样引领、社会实践”师德工作体系,开设“同德师坊”名家讲座,开展师德“云上”主题教育,通过师德建设月、尊师重教月、教师节表彰大会、师德演讲比赛、书记领学“四史”、青年教师成长训练营、战疫中的“他们”等品牌活动,传导主流价值形态,锻造立德树人担当,服务国家新时代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
3.完善师德建设教师荣誉体系
选树“全国优秀教师”“全球孔院先进个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孔院建设终身成就奖”等先进典型,积极参与校级师德荣誉称号评选和荣誉绩效奖励制定,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全方位大力度宣传汉教身边榜样先进事迹,感染身边教师,涵养深厚事业情怀,弘扬敬业奉献精神。
4.建立师德监督考核惩戒体系
完善师德考评办法,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建立“校园事事通”师生监管机制,惩处师德失范行为。坚持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首要标准,促进教师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
5.强化教师家国情怀
坚持“四为”方针,注重言传身教。传承发扬高度敬业甘于奉献优良传统,凝聚重师德师风、敢打硬仗的事业精神和团队风格,服务国之大者家国情怀不断强化。
(四)社会声誉和学科发展情况
1.高质量建设孔子学院,建优建强实践基地
建好非洲第1所孔子学院,建成6400平方米孔子学院大楼。建设全球唯一“海上丝路”命名的孔子学院。建设辐射46个课堂的苏格兰中小学孔子学院。曼松德孔子学院成为泰国本土师资培养重地。在11个国家建立20个高质量实习实践基地。
2.承接语合中心教材编写项目
编写出版西班牙首套本土中文教材《汉语之路》。
3.钟英华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完成语合中心多项研究报告)
学科带头人钟英华教授带领团队完成《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发展报告》《汉教专博学位设置研究》《汉教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体系》等重点项目研究。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世汉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二、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
(一)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情况
(1)导师聘用严格执行《天津师范大学导师岗位遴选与招生资格认定办法》和《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导师岗位遴选与招生资格实施细则》。
(2)组建国际师资团队,聘请业界精英、职业能手和国内外汉教专家组成“双师型”导师组,定期召开组会。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高,90%以上导师具有一年以上国外教育教学经历。聘请职业能手传授技艺,促进讲授与实践“传帮带”相结合,缩短课堂与职场距离,专业硕士培养贴近国际中文教育实际需求。
(3)实践过程导师制。突出实践导师监督指导下的关键环节精细化管理,确保课堂见习—课外捆绑实践—海内外实践基地和汉语教师志愿者实习、顶岗“三步走”实践体系全程效果。
2.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主要师资及研究生导师队伍情况
学科带头人为钟英华教授,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会会长,天津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协会副会长,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大力推动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平台建设,担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带领学报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设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并积极推动该栏目向全国近10家高水平学术刊物拓展,助力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积极参与推动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中增设汉语国际教育领域。
该专业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教师人数比例不低于3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总教师人数比例不低于50%,现有教师中70%以上具有海外教育教学背景。骨干教师水平高,师资数量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教师梯队结构合理,专任教师和行业教师的教学和指导能力强,能胜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二)科学研究
本年度,我院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疫情期间的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学院骨干教师的优势,不断深化学院内部教学、科研改革,努力开拓进取,积极开展科研和教学服务,成果显著。其中,委局级以上科研项目9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著作、教材成果4部,报刊、论文10篇,被采纳资政报告4篇。1名教师获第十七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三)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点支撑教学科研的平台为名师特讲。本年度学院邀请北京语言大学吴应辉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张艳莉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秀玲教授、中国人民大李泉教授、厦门大学方环海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王治敏教授、张宝林教授、梁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叶军教授、汉考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五洲汉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李佩泽博士、汉考国际总经理助理、研发总监李亚男博士等11位国内知名学者为本专业师生授课或做学术报告。内容涉及国际中文教育新形势、中文教学新理念、新实践、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中文等级标准建设、汉语教师教学信念等问题,受益学生达600余人次,教师达240余人次。
(四)研究生奖助情况
研究生奖助工作注重制度建设,规范流程,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经学生申请、班级评议、学院评审、学院公示、上报学校,完成奖助评定工作。
始终坚持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注重奖优,激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潜心学习研究、积极进取;制定《国际教育交流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细则》《国际教育交流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细则》,组建学院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工作委员会,评选学业奖学金获得者70人,覆盖率高达72.16%。1人获得天津市优秀学生干部、天津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困难生认定、助学金评选等注重公平。在库困难生17人,获得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资助贫困大学生助学金1人,校级助学金12人,困难生助学金资助率达70.59%。学院鼓励研究生参加“三助一辅”,通过岗前培训的研究生共44人,占本专业学生数的45.36%。
(五)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
1.研究生党建工作
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党支部现在党员27人,其中正式党员20人,预备党员7人。本年度共发展党员5名,新增入党积极分子13名,申请人20名。在校学生中,学生党员占26%,申请人、积极分子占81%,青年大学生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强有力的后备军。
支部组织机制完善。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突出政治学习和党性锻炼,指定专人负责填写支部工作手册,如实记录“三会一课”开展情况、党员出勤等内容。
落实教育管理主体责任。注重加强党员队伍管理,积极创新、拓展教育方法和途径,高质量组织主题党日活动。
支部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支部获得天津师范大学主题实践活动一等奖、天津师范大学“五好党支部”称号、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凝聚奋进新时代 我是党员我先行》党日活动被命名为2020-2021年度教育系统“创最佳党日”优秀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目前学院共有专职辅导员3名,选配优秀教师、干部担任班主任,建立辅导员工作坊、班主任论坛。
实行党委、支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思政协同教育共同体,实现实践教学与思政课堂“五同”模式(同“对象、目标、重点、问题、考试”)。辅导员参加录制“献礼百年”辅导员微党课,副书记参与“党课开讲啦”活动优秀党课展示活动,录制《夯实思想根基,做“四个自信”的坚定拥护者》党课、宣讲《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共同讲好思想育人课。学院教师作为课程主讲人,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本年度, 11门本科课程获批校第三批“课程思政”系列优质课程建设项目,3门研究生课程获批“课程思政”建设项目。
3.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构建以理想信念、党性教育为核心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教育活动,在党史学习中赓续红色血脉。积极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团委召开了系列团委专题活动;成立“星火志愿服务队”、“青春好声音”宣传员;组织升国旗仪式、百名学子向建党百年献礼、毕业生党员理想信念主题教育。
学生党员王琪琪“感悟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手绘插画致敬感动中国人物,被《今晚报》、津云等多家媒体报道。党员毕业签约率达到83.3%,2019级汉硕毕业生贺洁瑞获“2021届优秀毕业生”称号;2019级汉硕毕业生臧琳蕙获“师大圆梦人”提名奖。组织优秀毕业生党员多次开展就业、学习经验交流会,组织积极分子采访身边的党员模范,为同学们树立身边榜样。
三、人才培养
(一)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情况
本年度,该专业中国学生报考173人,录取50人,国际学生录取23人。在读学生149人,其中,中国学生100人,国际学生49人。获得硕士学位47人,其中,中国学生37人,国际学生10人。
(二)研究生就业基本状况
本年度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100%,其中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22人,占比59.46%;出国、出境1人,占比2.70%;自由职业14人,占比37.84%。
(三)研究生在学成果情况
中国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大型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表现突出。本年度学生发表论文5篇,参加学术研讨会并发言6人次。8名中外学生参加第七届天津市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高教主赛道国际地区项目铜奖。1人晋级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决赛。1人因汉语志愿者任职期间优异表现受到孔子学院的表彰。8人为语合中心发起的“云端架起‘汉语桥’”项目拍摄天津宣传视频等。
国际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中外文化交流比赛活动,成果丰硕。3人在“汉语桥”主办的“汉语桥—我眼中的中国春节”短视频征集活动中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风采奖。2人在中文联盟平台《国际中文日-中文创造无限机遇》主题摄影和视频作品征集大赛中获得摄影作品二等奖。4人在第三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中分别获得优秀传承奖、创新传承奖,2人参加了第三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想约才俊”文艺演出。1人参加“中国有约A Date with China·你好天津Hello Tianjin”2021年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用正宗天津曲艺讲述“天津故事”。1人受邀参加第四届丝路青年梦想汇颁奖礼、赴宁夏参加“我眼中的中国——宁夏”国际座谈会;1人获“汉语-乌尔都语征文大赛”征文比赛三等奖并受邀参加第四届丝路青年梦想汇颁奖礼。
(四)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服务国家需求,以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职业需求为导向,按国际岗位实需,突出与学术型之差异性,打造“品德正、素养高、视野广、功底厚、能力强、上手快、过得硬”的复合型国际型高层次应用人才。
1.复合型
突出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建立“以核心课程主导、模块拓展补充、实践训练侧重,实践贯穿全程,对接职业需求”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点:7门核心课保证核心素养;面:分类模块21门小学分拓展课,拓展跨学科交叉融合知识面。
2.实践性
创新实践体系,强调“做中学”,建立高质量实践平台,做实实践质量控评体系。突出实践性,形成“课堂见习—课外捆绑实践—孔院/课堂等海内外实践基地实习、顶岗”“三步走”实践体系。注重全程跟踪、多角度评价,确保实践实效。
3.国际型
紧扣需求,与事业职业发展互促互融,强化职业精神和品德教育。中外同行职业高手点拨,有效对接职业需求。实践应用课与现岗同步,志愿服务和顶岗结合,到事业一线锻炼成长。
4.应用性
课程与实操紧密结合,“拿得来,用得上,练得熟”。突出国际案例、外事经验分享、驾驭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2+1”中泰、中肯“专硕+教师资格证”中外联合培养,与国外中小学教师职业准证衔接,提高本土化教师层次水平。
(五)研究生参加学术训练和学术交流情况
本年度,学生参加了天津市语言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第十二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年会、第七届晋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河北方言学术研讨会等多场学术会议,并做了大会发言。参与2021华文教师线上研修班——“华文教材编写及应用”专题,进行交流学习。参加了讲座10场,涉猎专业知识、前沿动态、经验学习交流等多个领域。
(六)学位论文质量
本年度,学院继续为研究生开设学位论文写作指导课,为学生论文写作扫除障碍。组织研究生导师定期召开会议,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进展,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2021届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全部通过论文查重、外审及校内评阅,顺利完成论文答辩。
(七)质量保证制度建设情况
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紧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际,通过对学生培养的全程把控,以主要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构建由内部保障体系、实践能力保障体系和外部监控体系构成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1.内部保障体系
(1)生源质量保障。严把入口关,在招生环节对考生的专业背景、教学技能、外语水平、中华才艺等方面作严格要求。
(2)教学环节保障。教学环节的开展情况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可分为课程教学保障和师资队伍保障两方面。课程教学保障主要是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在课程体系方面体现职业特色,合理配置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训练课程比例。培养过程强化实践导向,注重案例教学,课堂见习、教学实习、素质拓展、学位论文等环节突出应用性。师资队伍保障主要从队伍结构和导师水平方面严格导师遴选,建设一支年龄、职称、学位、学科等方面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加大导师培训力度,选派更多的导师到海外进行实际教学,提高“双师型”导师比例,积极选聘行业专家任“兼职导师”,实行双导师制,落实导师育人第一责任人制度,完善导师考评机制。
(3)论文质量保障。在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和全程监控。论文选题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认真进行论文中期考核,保证学位论文的答辩工作的顺利开展;严格论文评审,加大学术不端检测力度,提高盲审比例;认真实施论文答辩。
(4)就业保障。将就业指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新生入校时结合入学教育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举办就业指导讲座、专业技能比赛等,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就业跟踪调查,做好信息反馈。
2.实践能力保障体系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在课程教学环节注重研究生教学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训练。同时优先选聘有海外教学经历的老师担任研究生任课教师。积极拓展实践基地尤其是海外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赴海外顶岗实习。加强对实习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保证实习实践效果。
3.外部监控体系
该专业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需要健全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监督,也要接受来自个人、新闻媒体、社会机构、行业企业等方面的社会监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为:
(1)加强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联系和合作。为加大研究生海外实习比例,加强和语合中心的交流,鼓励研究生参与志愿者项目,加强选拔培训工作,提高派出率。
(2)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做好毕业生跟踪调研工作。建立完整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毕业生在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应用技能、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同时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学院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实现学位点和用人单位的良性循环。
四、服务贡献
1.多措并举,发挥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引领作用
承办世汉学会第十四届国际中文教学研讨会;国际中文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研讨会。钟英华校长主持“国际中文教育组织负责人联席会”,出席印尼语、马来语区域国际中文教学研讨会、“十四五”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座谈会、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学科论证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校长论坛并做重要发言。建设京津冀国际中文教育交流中心大楼;拟建立“教育部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与融合创新研究综合性国家基地”;建好世汉学会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交流与出版专委会,建设国内外高水平刊物专栏群,打造学术话语阵地。
2.服务需求,人才培养与教育脱贫攻坚战略紧密结合
依托我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6名教师和20名汉硕学生参加培训新疆和田地区100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200名教师的“童语同音”项目。
3.思政育人,以党建促业务发展,讲好中国故事
举办语合中心第一党支部与我校国交联合党支部联学共建活动。聚焦我校孔院建设足迹,同德师坊举办孔院专场访谈宣讲活动,四所孔院历任院长、教师和志愿者深情讲述孔院发展故事。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一是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院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不低于30%,获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不低于50%。但以汉语国际教育为稳定研究方向的教师略少,还不能满足学科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国内实习实践资源建设有待加强。疫情形势下,专业学生不能如期赴海外做汉语教师志愿者,只能留在国内进行实习实践。而学院仅能为少量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大部分同学需自主选择实习院校,完成实习实践任务。国内实习实践的资源建设还须给予足够重视。
2.改进措施
(1)持续开展师资培训,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是定期聘请国内外该领域专家学者为学院师生做专题讲座,丰富研究内容、开阔研究视野。二是积极鼓励教师们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发表专业论文。三是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研究平台,督促学院教师学习研讨并撰写发表论文。四是学院每学期组织召开2-3次学术研讨会,邀请在该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和代表性成果,力争在学院内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2)多措并举,加强国内实习实践资源建设
学院积极研究解决学生实习实践问题,多种渠道、多个角度为学生实习实践创造有利条件。一是鼓励学生跟随导师在学院进行教学实习实践。二是学院进修班、短期团组项目可为部分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教学岗位。三是与校外汉语培训机构和国际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实践增加选择机会。